四種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區(qū)別舉例)
本系列的宗旨非常簡單:拋開傳統(tǒng)內容,讓讀者真了解到經濟的底層法則,并且能結合到市場上存在的金融品以及金融衍生品切實參與到經濟發(fā)展金融中去,而不是形而上:別人說好,所以我也好的方式。當然,如果當期有市場巨大熱點當期的內容還是會是以市場熱點為主:比如最近asic針對cfd(差價合約)以及澳洲二級衍生品的降低杠桿的宣言,一旦切實落地,本人也會在第一時間寫下報道,并且,告訴各位這些改變究竟怎么影響我們的金融行為——真做到與你有關。
貨幣政策vs財政政策
本文將很多我的客戶、讀者們對于我能大趨勢下確預測經濟變動以及選擇確的金融手段參與其中的特別感興趣的秘密之一來揭示給讀者:脫離供求分析價格是扯淡并能理解直接改變供求強大力量——政策。
其實就wikifx而言,讀者最關心的還是匯率的問題。而政策端最直接能參與市場的金融品和衍生品就是各位關心的匯率。大量的教科書已經把影響經濟、金融行為的政策分為了:貨幣政策以及財政政策。在這里我就不去翻書復制黏貼定義了,而直接把和各位最關心的部分結論給到各位:貨幣政策是最直接影響匯率的變動,因為它是直接作用于供給。相當而言財政政策則對于匯率的變動相對較為緩和——它需要通過經濟體系與后續(xù)的資本分配來影響貨幣的供給與需求。
邏輯非常簡單:只要各位看到是直接影響貨幣供給的政策就是貨幣政策,舉個例子:上個月我們聊的利率問題,很多學者以及資料把利率歸為是貨幣政策——原因簡單粗暴:因為利率代表了金錢的借貸成本(剛入坑又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上下上個月的利率篇)。在這里,我并不能完全同意這個觀點:上次已經通過具體案例論證了利率其實并不是直接作用于供給端,而需求端口則必須要考慮到市場上的實際情況:對于貨幣的價格變動其中的變化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依賴于市場的表現行為。而現在依然在銀行體系下的準備金率則是一個簡單粗暴的典型貨幣政策工具了:準備金率只要調整,貨幣價格幾乎是直接邏輯下的變動。
銀行的本質下篇:準備金
在深入解釋之前,我們需要先理解什么是準備金率,各位當然可以百度或者買一本傳統(tǒng)教科書讀上幾遍,這里我們就拿簡單明了的通過一個簡單的例子來描述:把我的收入存入銀行,當天提現所有金錢的概率是十分低的,而銀行需要通過大數法則下統(tǒng)計出儲戶在特定時間框架下需要提現的總金額,而這個為了準備給儲戶體現的金額與儲戶的存款額之比就是最原始的準備金率。防止提現的部分預留起來,那么多余的部分銀行當然要拿去做商業(yè)行為:上一期的銀行的本質部分有談到:放貸出去——而貸款方拿到錢自然也不會在后院挖個坑藏起來,而是繼續(xù)在市場上使用這部分的貨幣——比如買房吧:一張支票嘩嘩嘩的交到對方手上,賣房方拿到錢我相信第一時間就是把支票存進自己的銀行賬戶:于是這個錢還是在銀行體系中,是的,依然在銀行體系重復著上面的循環(huán)。
以中國18年7月的準備金調整后來舉個例子,100元的存款,在無運營摩擦成本無資金外流至境外體系情況下每次循環(huán)都會減少15.5%的準備金,第一次:貸出84.5的款項,第二次:貸出71.40……如此循環(huán)通過永續(xù)公式來看一下:100/15.5%=645.16——通過準備金系統(tǒng),銀行體系在完美的情況下可以達到6.45倍的資金乘數效益!那我們看下2019年1月4日的情況:14%的準備金率的話為100/14%=714.28:7.14倍的資金乘數效應!沒錯,準備金其實較于利率而言是直接作用在整個市場直接供給端的,就15.5%而言降低準備1.5%的準備金率,整個市場上的資金供給可以多出0.69倍的資金流,當然,降低準備金的話,也容易出現資金鏈斷裂的情況。準備金的數字其實真的是個藝術!而這個藝術就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貨幣政策——直接牽動市場上的貨幣供給量!對于價格的影響也是直接性的,接近于直接邏輯。
雖然上圖是境外人民幣,但是其實在很大程度上依然給我們一個清晰的信息,市場一旦降低準備金率,未來的一段時間中市場的貨幣供給就會變多,拉低貨幣的價格(usdcnh價格上升)
總結下,在拋開了傳統(tǒng)技術面分析的情況下,我們其實至需要抓住影響供求的根本邏輯,在一個合理的時間框架下確解讀貨幣政策(硬性)與財政政策(相對柔和),選擇確的金融手段自然能在市場中尋找屬于自己的合理參與手段。